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隐形翅膀 > 正文

可爱安徽----美丽传说

【来源:98858vip威尼斯下载互联网 | 发布日期:2010-07-19 】

 

七仙女与董永

     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

    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
 
    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故事改编而成。1953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马鞍山的由来

     马鞍山市是一座具有江南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市区雨山湖周围九山环绕,形成了“九峰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秀丽景色,呈现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锦绣的美丽景观,是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传说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 

 

采石矶的传说


  采石矶,位于钢城马鞍山市西南七公里,如今已建设成为一座风光绮丽的江滨公园。她的得名,据说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49年)山寺和尚掘井一采石有关。

 

  采石矶是翠螺山突入江中的峭壁悬崖。她与南京的燕子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 这座公园,以太白楼为中心,拥有很多文化古迹。车子驶进公园,不久就在一座粉墙碧瓦、飞檐高耸的传统建筑物门前停下。这就是著名的太白楼了。

  楼前题有唐李公青莲祠横额,这是迄今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座纪念大诗人李白的建筑。楼创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后世几经兴废,现在的建筑是清代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的遗物。主楼分三层,依山势而建。底层用青石垒砌,二、三层全系木质结构。步入一楼,迎面一座屏风,绘着一幅李白漫游采石矶的中国画。西厢壁上挂有诗人生平简介和游踪图。二、三楼原供有李白泥塑坐像和卧像各一尊,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如今的黄杨木雕的两尊是现代雕塑家的作品,气宇轩昂,情态潇酒,颇为传神。楼内还陈列有据说是李白的手书、古今中外李白诗集的不同版本,以及历代名人的有关著述和字画等珍贵文物。近年来还增添了一些现代有名书法家的楹联匾额,使太白楼为之面目一新。我们在楼后新建的客厅--古色古香的醉月斋饮茶小憩。

  一幅古人画的《天门山图》(临摹品)高悬壁上。同游者的话题使自然而然地转到李白的生平和他与采石矶的关系上来。

  李白虽然生活在唐代的鼎盛时期,但他却度过了一个坎坷潦倒的晚年。他年轻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曾一度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仅取得一个文学弄臣(供奉翰林)的地位。由于他傲视权贵,不肯摧眉折腰,不到二年,被奸佞谗毁,遂离开京城,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安史之乱起,他兴致勃勃的投入永王李鳞的讨逆军中,不断因而卷入了皇家宗室内部的斗争。永王兵败被杀,他也因之获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遇赦才重获自由。晚年飘泊浪游于楚江一带,常与地方下层官吏和普通老百姓交往。采石矶就是他当年常游之地。他在这里曾写下一些不朽的诗篇,其中有一首《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牛渚乃采石矶的古称。西江即楚江。谢将军,指东晋时镇守牛渚的大将谢尚。诗中用了一个有关谢尚善于赏识人才的典故。

  说东晋时,有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袁宏,因家贫不为人所知。一天俯傍晚,谢尚在江上荡舟赏月,忽听邻舟传来袁宏高吟他自己写作的《咏史诗》。谢尚非常欣赏,就邀他上船促膝长谈了一夜,后还推荐他作了官。李白在诗中借谢尚常识袁宏的故事,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见用。他在诗的结尾说,不如明早就在落叶纷飞的秋光中扬帆远遁吧。 后人怀念李白,在民间淬着许多有关他的铁事佳话。其中有一个捉月乘鲸的浪漫故事。说的是老年的李白,有一晚又在江上泛舟赏月,一边饮酒,一边吟诗。他醉眼朦胧,只见满江的繁星族拥着一轮皓月随舟而行。他被江上月夜的美景所陶醉,以致忘情的跃入水中去捞月亮。这时,江上忽然游来一头巨鲸,将他驮起游往东海中的仙山去了。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传说:李白在采石矶忧愤投水而死,衣帽放在矶上,尸体漂到江边。一个到江边汲水的农民发现后,连忙将尸体打捞上来,葬在自家的菜园里。后来,按照李白的遗愿,迁葬到当涂县的青山乡。当地老百姓就将李白的衣帽留下,在山上建成衣冠冢。

  这些传说当然都是后人为怀念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代相传的口头创作。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事实上李白是因老病而终的。 我们离开太白楼,沿着石级登上后山去瞻仰李白的衣冠冢。墓地附近,遍值松柏。工匠们正在用大块的青石重修起高高的墓墙和宽宽的墓道,正中树立起一块醒目的墓碑,上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八个大家,乃当代名书法家林散之手笔。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区(原太平县)猴坑、猴岗一带。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棵。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褒禅山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曰 ‘褒禅’……” 著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他34岁往舒州任职途中,游历褒禅,举火探洞,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游褒禅山记》。胸怀变法之志的王安石,在文中以事喻理,借游山探洞、寻访奇妙需要胆略和勇气,曲折地表达了他不畏艰难,立志变革的宏大政治抱负。而褒禅山和华阳洞也因这篇华章美文而名扬天下。

  褒禅山在含山县城以东7.5公里处,是几座山的统称。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龙女泉、白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淌,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遂结庐山下,死后其弟子将山名改为褒禅山。这也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开篇所述的内容。慧褒草庐后经宋朝高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到明朝,师德和尚再次重建,大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引来无数香客游人,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章。褒禅山还流传着一些神奇的传说。那山头巨石上的几个又大又圆的石坑,传说是仙人下棋的遗迹;私姑洞的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传说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因养了私生子,被迫逃进山洞隐居,从此她那涟涟泪水化作了汩汩的溪流。褒禅山的竹子也算一奇,均为双节,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率众在这种竹内暗藏兵器,奇袭敌手。

  登褒禅山远眺,只有四周青峰环抱,山脚农家倚山而居,不时可见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之上。山野之趣、田园之乐、探幽之险、登临之兴,令人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