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 ,(前369-前286):战国时代楚国蒙地(今蒙城)人,战国哲学家、文学家。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认识论观点,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现存《庄子》一书,全书分为内、外、杂三篇。庄子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张良
张良(?-前189):秦末汉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候,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英布
英布(?~前195)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
少受黥刑,又称黥布。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来源:易游安徽)
“一代奸雄”曹操的真实面目
近日,曹操高陵在河南省安阳市被发现的消息引起了国人热议。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84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原副会长、原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教授不仅关注着陵墓的发掘工作,更是参与曹操高陵论证的专家之一。他说,作为历史学家,我对曹操评价很高,曹操在正史和传说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希望大家能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和传说的曹操区分开来。
那么,曹操的真实形象到底如何?朱绍侯说,曹操文武双全,统一了北方,还改变了汉室奢靡的生活方式,生活极为简朴,在政治、经济、文学、军事上都有卓越贡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均认可曹操的正统地位。
朱绍侯说,东汉末年各地豪强拥兵割据,趁此之机,曹操改编青州黄巾军,独立发展武装,在南北征战中雄踞一方,成为魏、蜀、吴鼎足之势中的主导性力量,这都离不开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
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史书还记载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
令人惋惜的是,其著述大都亡佚,但朱绍侯说,从其存世的军事文书和所取得的军事成就来看,曹操无愧于军事家的称号。
说到曹操的文学成就,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其《观沧海》至今仍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也不时从人们口中吟出。
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数首流传后世的名篇,他还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朱绍侯说,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在曹操死后的几百年间,其形象基本属于正面人物,曹操形象的根本转变大约源自宋代。易中天在其《品三国》中这样解释:从宋代到元末的几百年间,汉族屡遭外族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使得汉族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这就导致一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文艺作品的出现。而当时的作家又以最为流行的三国故事作为题材来体现“人心思汉”,遂把刘备、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当做正统来加以怀念,董卓、曹操遂成为理所当然的反面,因此,曹操终于由一个有本事的人、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花脸奸臣了。
来源:98858vip威尼斯下载新华网 作者:李亚楠
周瑜
周瑜 (175-210):三国时庐江舒县(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著名军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时与孙策结为至交,人称周郎。曾协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屡建战功,先后被授予中护军、江夏太守等职。后辅佐孙权,巩固江东的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鲁肃
鲁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
出身土族,喜读书、好骑射。 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蒙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
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 ,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 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 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朱元璋
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凤阳)人,字国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即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贫苦,少年时入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后任右副元帅,1356年攻占集庆,扩大了自己的势力。1357年下徽州,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军力。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推翻元朝统治,逐步统一中国。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减轻对工匠的奴役,制订《大明律》,抑制豪强贪吏,废中书省及左右丞相,加强皇权。为强化统治地位,他也杀戮了大批开国元勋。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探花第中,自幼过着“笙簧之艺,渔猎百家”奢华生活。后家道败落,移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贫困,漂泊扬州,卒于他乡。所著《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对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抨击。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汉纪疑》。
姚鼐
姚鼐(1731-1815)清桐城人,字姬传、梦彀,号惜抱,清散文家,“集桐城派之大成者”,乾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礼部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曾参与纂修《四库全书》。辞官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工古文,与方苞等为“桐城派”代表,倡导唐宋古文传统,主张“明道义、维风俗”,将程朱理学纳入文学领域。著有《九经说》、《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等,其《登泰山记》是我国的散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