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隐形翅膀 > 正文

看三国,品曹操

【来源:98858vip威尼斯下载互联网 | 发布日期:2011-11-25 】

时人多认为《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歪曲事实,扬蜀抑魏。其中尽是刘备的仁爱、忠义,曹操的残暴、奸诈。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在《三国演义》中依然是处处可见曹操的雄才伟略、虚怀若谷。

学者们说曹操是个奸雄;曹操年轻时借以扬名的许学将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到底如何?还是曹操自己说得痛快:“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说得何等畅达,何等骄负,又何等自信自知。泼辣辣显示出一个笑傲天地的大雄豪,描画出一个经天纬地的大手笔。

他之所以是“奸雄”的代表。乃是以传统观念居之。牢牢地把他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然而,我总觉得,曹操从骨子里是个宽厚、真诚而怀着一腔忧愤的人,他的“奸雄”称谓,与其说是历史给予的评价,不如说是民族文化心理定式强加给他的不公。人们之所以说曹操“奸”,首先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野心。然而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汉室衰微已成不争的事实,在曹操之前,董卓欺君,十常侍叛乱,汉帝亡命荒郊,夜宿柴草之下,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及至归宫,宫阙尽毁,众臣立于蒿草荆棘之中山呼万岁,其凄惨景象,已与亡国无异。后曹操力挫群雄,事实上是为汉帝立了一道避风墙,使群雄不敢觊觎汉位,正如曹操所说:“天下少我一人,几人称孤!”。在汉室已颓废到不可挽救的地步时,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怎能威慑诸侯而护天子呢!而且,历史上曹操虽然功盖寰宇,但他却始终没有称帝,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帝。人们之所以说曹操“奸”,还在于他诡计多端、狡黠多疑。这些特点,更多的是一种性格成分而不是品德成分;而且,身处乱世之中,狡黠、诡计既是一种智慧,同时又是一种必需的防御本能,他面对无数明的和暗的敌人,不能不多疑,不能不决断。

第一:胸怀博大,爱才惜才。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胸怀博大。伐袁绍后,发现了一些信,都是曹操一些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为曹操出主意:“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昔日袁绍强时,孤尚不能自保,何况他人乎?”从中可以显示出曹操广阔胸襟和非凡的领袖风范。赤壁大败,一路之上,曹操大笑三回,走进南郡,大哭一场,回到许昌,他并没有责罚蒋干。虽然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如斩王垕、杀杨修、诛吕布、灭群雄,形势使然,非不能容;但反观其队伍,除曹姓、夏候两族人物外,其余庞大队伍尽为招降纳叛,无论是智谋之士或勇猛之将皆能为其所用。能如此五湖四海地用人,不仅要有驭人之才,更要有容人之量。一、能容纳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替袁绍写《讨曹檄文》,将曹家丑事列尽。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抓住陈琳,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没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杀之。即便如此,曹操仍能豁达地称檄文能医头痛,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军。并让他在袁绍坟前念此檄文,以祭奠已死的将士。二、能容下狂徒。建安七子中的弥衡乃有名的狂徒。第一次见面,便讥笑曹公无人。当曹操称赞自已的文武人才时,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或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城,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候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肉袋耳!”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当世之英杰,被奚落的一文不值,连张辽在侧也忍不住掣剑欲斩之,曹操却能忍之,令其作鼓吏。后来又招来更大的羞辱,还是未杀之,令其出使刘表。结果弥衡又轻狂黄祖,被黄祖怒而杀之。腐儒舌剑,自以为是,实则无能,恶言毒语,被杀必然。如此别人都受不了的人、受不了的话、受不了的气,曹操能从容打发。

乱世之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何独曹公能如此容人容物?用贾栩劝张降曹时的一句话说:“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用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话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志存高远,着眼全局,胸襟自然宽阔。曹公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从他远征乌桓归来途经秦皇岛时写的《观沧海》一诗中最能得到验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歌以咏志,言为心声。看到宽广的大海,感慨万分,海纳百川成就其大,升华的心胸如大海,能容日月星汉,况他有几人乎?

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他爱惜人才,怀柔感化人才,重视人才使用,也已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曹操破吕布后,活捉张辽。在白门楼上,张辽辱骂曹操,曹有点怒气,但知文远有才能,不但不杀,反而以盛宴待之。赵云在长坂坡,千军万马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皆赖曹操嘱咐部下,不要伤了他的性命,赵云这才冲了出去。曹操挥兵下邳,收降关羽。然而,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仍“厚遇关云长”,关羽解白马之围后,弃赏修书离去。曹操诸将见状,欲追,曹公叹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刘宋裴松之即言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张邈反叛,劫持了曹操部下毕谌的母亲妻子,曹操准许毕谌前奔敌方,而毕谌表示绝无二心,曹操嘉许,毕谌感动流涕。然而,毕谌却随即叛逃。后来曹操击破敌军,生擒毕谌,众人都为之担忧。曹操则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又任其为鲁相。曹操任命的河内太守魏种曾经受到特殊信用,张邈叛乱时,曹操曾感叹道:“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后来听说魏种也投靠了敌军,愤怒地说:“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然而,后来平叛胜利活捉魏种后,曹操又说:“唯其才也!”于是释其缚而用之。张绣曾袭击曹操,曹操大败,在战斗中两个儿子被杀死。后来,张诱降曹,曹操不计前嫌用人为上,拜张诱为扬武将军,且论功行赏,屡次受封提升。世上能做到这一点的绝无仅有,可见曹操这个非常之人的非常之处。郭嘉是三国时的著名谋士,曹操得郭嘉十分高兴,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多谋善断,对事物情理言必有中,为曹操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宽厚的另一面,表现在他对谋士良将钟爱有加。郭嘉、典韦死后,曹操数次放声大哭,涕泪交流,把他们的幼子弱女养在府中;对待像徐庶这种“发誓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的抱怨之人,曹操一如既往地善待;甚至对蒋干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庸才和蠢材,也未加以怪罪和抛弃。

曹操一生中也做错不少事。当年为报先父之仇而兴兵洗荡滁州,屠杀不计其数的无辜居民。间接使一代名将典韦死于张绣之手。伐袁绍后,残杀二万降兵。但是世界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啊!曹操的失误,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二:遇事审慎,临危不乱。

官渡之战是曹袁之争的关键战役,操力排众议亲率精兵奔袭乌巢。劫寨战斗激烈之时,袁绍援兵来到,形势突变,胜败只在一念之间。曹操的部下开始慌乱,急言操分兵抵挡。不料曹操勃然大怒,厉言喝道:“贼在背后,乃白!”意思是敌人到了背后再说。由于主帅意志坚定,身先士卒。不前则亡的信念立即昭示部众,全军死心拼战,以一当十,终将乌巢攻破,为最后消灭袁绍奠定了基础。倘曹操一见敌人援兵掩至,悚然无主而分兵以对,那战斗结局当然十二分明白。而自称英雄之言不过是不自量力的可笑癔语罢了。

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帅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至于濮阳之战吕布以戟击操盔而厉问之:“曹操何在?”曹操以袖掩面而答:“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再后来被马超紧追中弃袍割髯的举止均是一般人临危而不能的。死在眼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乱想出办法脱险而去。

大重之举果绝,险危之行无惧,风云诡谲,笑谈其间,唯大英雄者可称之。曹公曹孟德者,诚如是也。

第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历史上有名的“马踏农田”曹操拔剑割发代首事件正说明着他的治军之严。 赏罚分明,怎么个赏法?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功劳;当然曹操的奖励也十分到位,他在奖励你的时候考虑得很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做则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

在那个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相互吞并,弱肉强食的年代里,那里有真正意义上的仁义道德,无非是一件披在身上的美丽的外衣而已。其目的很明显,无非是为了蛊惑人心,来获得政治,声望等多方面的资本罢了。

第四:虚怀若谷,不拘小节。

正如易中天所言“曹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曹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

不拘小节。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这就叫抓大放小,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有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而曹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郭嘉最后死心踏地。难怪曹操在郭嘉死后悲痛的说:“给已死了的人追加封赏又有什么用呀? 他(郭嘉)是在豁出命跟着我干呀!”

第五:智勇双全,雄才伟略。

英雄二字,《汉语字典》解释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曹操是英雄,当然在才智和胆量上有超人之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中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说明曹操从小便才智过人。从有关史料看,曹操的成功是靠七分智力三分勇武得来的,七分智力中最突出的是他的预见力。

《三国演义》中的孟德献刀一节,足见曹操作为一位英雄除了智慧超人之外,还具备了非常人可比的勇武。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为国除奸,曹操精擅暗杀之术。这一次是在谋刺董卓之前,而且极其危险,闹了个翻墙出逃。但毕竟还是显示了一位英雄艺高胆大,武略不凡的剽悍形象。

司马彪《九州春秋》载,东汉末年,一个叫陈逸大臣欲联结冀州刺史王芬等十几个人铲除阉患以靖朝廷。他们请曹操加入遭到拒绝。实际上曹操另有主见。他对王芬的回话中列举了伊尹、霍光两个古人的例子,指出他们两个朝廷中人能够成功地进行废立大事,是因为“有权成攻,计轻重而行”。不象陈、王等势单力薄,志大少谋,一旦草率张忙从事,必将落个“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的结果。结局当然又逃不脱曹操的预言,陈王等人一败涂地。

曹操思维的超前性贯穿他辉煌的一生。每当国政出现重大转折的前后,他都有高明的论断和潇洒的表演。在《三国演义》中,大将军何进受骗入宫被十常侍杀头抛出宫门之前曹操曾经极力劝阻过何进和袁绍。曹操说:“要除宦官只需杀掉首恶便可,而杀首恶只需一小小狱吏便成,没必要斩尽杀绝,更没必要召外将入京。凄凄慌慌,过大张扬,身首将立现异处。”但何、袁二人根本听不进去。结局又果如曹操所言,堂堂的大将军何进竟被几个下巴无毛的阉人剁了脑袋,而肥大虫董卓入辅又招来了京畿大乱,百姓横死,天下从此汹汹,真正的可悲可叹。

曹操的预见力终于结出了大果子。从建安三年春正月起,半年之内,曹操一心只求尽快靠拢京师,面迎天子。几经波折,同年秋九月,曹操所部终于胜利入洛阳,并很快使车驾出轩辕而东,迁皇都于许昌。自己受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这一步是曹操一生超前思维最精彩的体现。从此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讨征八方无人敢逆!曹氏集团数十年基业